企业管理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专业精进,把事情做到极致,却少有人意识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人际关系”,才是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关键变量。
尤其当知识工作者成为职场主力军,传统“用时间换产出”的管理逻辑早已失效——企业能购买员工的8小时工作时间,却买不到员工的心,无法强制他们投入100%的专注与创造力。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中就预言:“21世纪的管理,本质是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与体力劳动者不同,知识工作者的产出不依赖“重复劳动”,而取决于“思维质量”——一个处于积极状态、被信任的员工,可能在1小时内完成的创意方案,远超消极状态下8小时的无效产出。
知识工作者时代,生产力主要取决于“人”的状态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组织氛围评分前25%的企业中,员工的主动创新率比氛围评分后25%的企业高3倍,任务完成质量提升2.8倍,核心人才流失率则降低50%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本质是“心理安全感”的差异。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提出的“心理安全感理论”指出: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且不用担心表达观点会被否定时,他们会更愿意投入精力在创造性工作上,而非花费心思“自我保护”。反之,在人际关系紧张、充满指责的环境中,知识工作者会不自觉地“隐藏想法”“回避协作”,生产力自然大打折扣。
分工细化时代,协作效率取决于人际关系质量
随着社会分工进入“精细化协作”阶段,几乎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靠单人完成。从产品研发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闭环,到市场推广的“策划-执行-数据-优化”链路,每个环节都需要跨部门、跨角色的配合。而协作的效率,直接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
字节跳动的“飞书协作文化”就是典型案例:其内部推行“Context, not Control”(提供上下文,而非控制)的沟通原则,鼓励员工主动分享信息,且跨部门协作时无需“层层审批”,只需直接对接关键人。
这种基于信任的协作模式,让字节在推出抖音、剪映等产品时,能快速整合技术、运营、市场团队的力量,实现“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据内部数据统计,字节跨部门项目的平均推进速度,比行业平均水平快40%。
管理者需要从“管事情”转变到“关注人”
很多管理者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核心任务是“搞定专业问题”,于是将80%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细节、技术难题上,却忽略了团队成员的需求与状态。但在知识工作者时代,管理者的核心角色早已从“专家”转变为“人际关系的构建者”。
谷歌花了5年时间,分析了180个团队的工作数据,发现决定团队绩效的不是“成员智商”“专业能力”,而是5个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因素:心理安全感、可靠性、结构清晰度、工作意义、影响感。其中,“心理安全感”排在第一位——员工是否敢在会议上提出反对意见?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否相信团队会支持自己的尝试?
这一研究结果对管理者提出了明确要求:不能再沉迷于“做专业的事”,而要学会“管人的心情”。
大变革时代,搞定人决定变革成败
企业在面对数字化转型、战略调整等变革时,最常遇到的阻力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人的抵触”。
正如管理学家约翰·科特所说:“变革失败的80%,源于员工的不接受。”而员工抵触变革的核心原因,往往是人际关系的断裂——管理者没有提前沟通变革的意义,员工感受不到被尊重;变革过程中缺乏支持,员工担心自己被淘汰。
海尔在推行“小微化转型”时,海尔没有强硬地拆分部门,而是先花6个月时间与员工沟通:为什么要转型?转型后员工的角色会有什么变化?企业会提供哪些培训支持?同时,海尔建立了“小微团队”的协作机制,让每个团队都有自主决策权,且团队成员的收益与业绩直接挂钩。
这种“先沟通、再行动”的方式,让员工从“被动接受变革”转变为“主动参与变革”。最终,海尔的小微团队数量从最初的200个增长到4000个,多个小微团队孵化出独立的上市公司,变革成功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高质量人际关系构建的两大核心抓手
1. 企业文化:价值观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
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质是一套被全员认同的“人际关系准则”。当企业有明确的价值观,员工就知道“该如何与同事相处”“该如何对待工作”,人际关系的摩擦会大幅减少。
相反,没有明确价值观的企业,人际关系往往陷入“内耗”——员工为了争夺资源勾心斗角,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生产力自然上不去。
因此,企业要构建高生产力的人际关系,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比如“尊重每一位员工”“鼓励坦诚沟通”“支持尝试与创新”,并通过制度(如晋升机制、奖励机制)将价值观落地,让员工感受到“价值观不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
2. 领导力:人人都是“人际关系管理者”
管理学家沃伦·本尼斯所说:“领导力不是职位带来的权力,而是影响他人的能力。”
这种“非职位领导力”,在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比如,产品经理小W,在推动一个跨部门项目时,没有“命令”开发团队加班,而是先了解开发团队的难点,主动协调资源解决;在项目遇到瓶颈时,他组织大家开“头脑风暴会”,鼓励每个人提出想法,即使是实习生的建议也认真对待。最终,项目提前完成,团队成员都愿意下次再与小王合作。小王没有管理者的头衔,却通过“倾听、支持、尊重”的领导力,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了工作落地。
对于企业而言,培养全员的“非职位领导力”,比只培养管理者更重要。
即刻行动起来,开始关注人,关注人际关系的构建,激发团队超出所想所见的创造力与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