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阳精讯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流程管理资讯微信公众号

流程管理资讯网,BPM业界有影响力中立资讯平台。

博阳精讯业务流程管理微信公众号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90% 的团队效率问题,都能通过流程优化解决
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无 2025-08-22 阅读数:132

一、导语:效率低下,不是努力不够,而是 “流程卡壳”

在团队协作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明明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项目却总在某个环节卡住;反复沟通的任务,执行时还是偏离预期;甚至同一个错误,换个项目又会重复出现。

很多人将这些问题归咎于 “团队执行力差”“责任心不足”,但深究下去会发现:真正的核心矛盾,不在于 “没人做事”,而在于工作流程的模糊、责任的缺位、协作的断层。就像一台齿轮错位的机器,单个零件再精密,整体也难高效运转。

团队效率的本质,从来不是 “个人冲刺”,而是 “流程顺畅”。当流程清晰到 “谁在什么节点做什么、怎么做、向谁反馈” 都有明确答案时,效率自然会水到渠成。而合适的协作工具,正是让流程落地的 “润滑剂”。

二、效率卡壳的根源:流程 “只存在于口头”,却没 “落地成体系”

为什么有些团队总在 “救火”,而有些团队能从容推进?关键差距就藏在流程的细节里。以下这些场景,或许你并不陌生:

“这个环节我以为该你跟进,你却以为该我确认”—— 流程节点的责任边界模糊,谁主责、谁协作、谁审批,全凭 “想当然”;

“上次那个方案是怎么通过的?我忘了当时的修改意见”—— 流程过程没有记录,全靠记忆回溯,重复沟通成本极高;

“客户催进度了,但我不知道卡在哪个部门手里”—— 流程进度不透明,没人能实时看到 “卡在谁、卡在哪”,更谈不上快速推进;

“同样的活动,每次流程都不一样”—— 没有可复用的流程模板,每次都要从头梳理,效率低还容易遗漏环节。

这些问题的核心,不是团队成员不够努力,而是缺乏一套 “结构化的工作流程体系”—— 让每个环节有明确的责任、有可追溯的记录、有可视化的进度、有可复用的标准。而工具的价值,正在于把这套体系从 “纸面” 落到 “实处”。

三、什么是 “结构化工作流程体系”?

简单来说,它是一套让团队工作 “从混乱到有序” 的方法论:通过清晰的角色分工、多维度的流程拆解、可视化的进度追踪、自动化的节点提醒,让每个任务都能 “按规则推进”,而非 “靠人情推动”。

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责任清晰化:每个流程节点都标注 “主责人、协作人、审批人”,避免 “谁都该管,谁都不管”;

流程结构化:把复杂任务拆解成 “可执行的步骤”,比如 “需求确认→方案设计→执行落地→复盘优化”,每个步骤有明确输出标准;

进度可视化:通过图表或看板展示流程进展,谁滞后、谁卡点,一目了然,避免 “黑箱操作”;

协作自动化:节点衔接时自动提醒相关人,比如 “设计完成后自动通知开发接手”,减少人工催促成本。

这些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工具的辅助。比如飞书擅长通过 “多维表格” 梳理流程结构,Teambition 在跨部门责任划分上更具优势,而板栗看板则在 “可视化” 和 “轻量化” 上表现突出 —— 它用直观的看板布局,让流程进度 “一眼看透”,即便是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四、典型场景:流程优化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构化工作流程体系的价值,在跨部门协作、高频重复任务中尤为明显。以下三个场景,足以说明它的作用 —— 而工具,正是让这些优化落地的关键:

1. 跨部门项目协作

痛点:市场部提需求、产品部做方案、技术部开发、运营部落地 —— 部门越多,沟通断点越多,常常 “卡在中间没人推”。

优化后:

拆解流程为 “需求提交→方案评审→开发排期→测试验收→上线推广”5 个节点;

每个节点标注主责部门(如 “方案评审” 主责是产品部,协作是市场部和技术部);

进度实时同步:用板栗看板的 “跨部门视图”,每个部门的任务进度都能在同一看板呈现,比如 “开发排期延误 1 天” 时,系统会自动在看板上标红提醒,产品部能第一时间协调资源,避免连锁延期。相比 Asana 需要手动刷新进度,板栗看板的实时同步更能减少沟通成本。

2. 高频活动执行

痛点:每月都要做的用户活动,每次流程都不一样,时而漏了 “法务审核”,时而忘了 “渠道排期”。

优化后:

沉淀 “活动流程模板”:固定 “主题确认→物料设计→法务审核→渠道投放→数据复盘” 步骤;

每个步骤绑定 “标准输出”,比如 “物料设计” 必须附带 “尺寸规范、品牌元素”;

新成员接手时,直接套用模板:板栗看板的 “模板库” 功能可以一键复制历史流程,连责任人、截止时间的规则都能同步,比手动复制文档更高效。而像 Jira 这类工具,模板设置往往需要管理员配置,灵活性稍弱。

3. 突发任务响应

痛点:客户临时提修改需求,团队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先通知谁、该走哪些审批。

优化后:

预设 “紧急需求处理流程”:“需求评估(1 小时内)→优先级确认(2 小时内)→资源协调(4 小时内)→执行落地”;

每个环节设置 “超时提醒”:用板栗看板的 “规则引擎”,评估超 1 小时未反馈时,任务卡片会自动 “跳” 到部门负责人的待办区,比人工在群里 @更精准;

响应速度从 “半天没人接” 提升到 “1 小时内明确责任人”。

五、如何搭建 “结构化工作流程体系”?

从零开始搭建并不复杂,四个步骤就能落地,而工具的选择会让过程更顺畅:

1️⃣ 明确角色分工:用 “责任矩阵” 划清边界

推荐用 RACI 模型定义角色(适用于大多数团队):

R(负责执行):具体做事情的人;

A(最终负责):对结果拍板的人;

C(提供咨询):需要给出意见的人;

I(知情即可):需要了解进展的人。

比如 “方案评审” 环节:R 是产品经理(写方案),A 是部门负责人(审批),C 是客户代表(提意见),I 是市场专员(了解进度)。这一步可以用飞书的 “角色标签” 功能提前标注,方便后续协作。

2️⃣ 拆解流程维度:从 “多视角” 梳理步骤

从三个维度拆解流程,确保无遗漏:

阶段维度:按时间顺序拆解,如 “启动→执行→收尾”;

职能维度:按部门分工拆解,如 “市场→产品→技术”;

优先级维度:标注 “必须做、可选项、暂缓项”,避免资源浪费。

Teambition 的 “流程拆解树” 能直观展示这些维度,适合复杂项目;而中小团队用板栗看板的 “列表分组” 功能,也能快速完成拆解,操作更简单。

3️⃣ 可视化流程进度:让 “卡点” 无所遁形

用看板或图表展示流程,比如:

横向列:流程阶段(如 “待处理→进行中→已完成”);

纵向行:任务类型(如 “需求类→执行类→审批类”);

每个任务卡片标注 “责任人、截止时间、当前状态”,谁滞后一眼可见。

这一步是板栗看板的强项:它的卡片支持嵌入图片、文档和评论,鼠标悬停就能看到任务详情,不需要跳转页面;相比之下,Trello 的卡片信息展示较简单,需要点击才能查看完整内容。

4️⃣ 设置自动化规则:减少 “人工衔接” 成本

节点之间的衔接,靠规则而非 “提醒”:

前序节点完成后,自动把任务 “推给” 下一个责任人;

距离截止时间还有 2 天时,自动提醒主责人;

审批超时未处理时,自动升级提醒其上级。

板栗看板的 “自动化规则” 设计得更贴近日常场景,比如 “当任务标记为‘设计完成’,自动分配给开发组并发送提醒”,只需拖拽选择条件和动作,不用写代码;

六、推动 “流程优化文化”:让 “按流程做事” 成为习惯

流程优化不是 “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融入团队日常的文化。试试这几个方法:

每次新任务启动前,先花 10 分钟拆解流程、标注责任人,用板栗看板生成 “流程清单”,方便后续追踪;

每周开 5 分钟 “流程卡点会”,只讨论 “哪个环节卡了、怎么优化”,用工具导出的 “滞后任务报告” 作为讨论依据;

每月沉淀 1 个 “高频流程模板”,比如 “月度总结流程”“客户对接流程”,逐步积累成 “团队流程库”;

对 “严格按流程推进并高效完成任务” 的成员给予认可,强化 “流程意识”。

七、结语:好的流程,让团队 “少用力,多成事”

很多人觉得 “效率高” 靠的是 “加班多、动作快”,但真正高效的团队,往往是 “流程顺”—— 不需要反复沟通、不需要到处催进度、不需要担心遗漏环节。

结构化工作流程体系的价值,就在于让团队从 “靠人推动” 变成 “靠规则运转”: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何时做、该和谁配合。而合适的工具,无论是飞书、Teambition 还是板栗看板,本质都是让这套体系落地的 “助手”。

对大多数团队而言,工具不必追求 “大而全”,能贴合自身流程、让成员用得顺手更重要。就像板栗看板,没有复杂的功能堆砌,却用 “可视化看板 + 轻量化规则”,让流程优化变得简单可执行 —— 毕竟,团队效率的终极目标不是 “忙得团团转”,而是 “有条不紊地把事做成”。当流程顺畅了,效率自然会成为 “水到渠成” 的结果。

  原 文 分 享
下一篇: 如何构建高效的智能危废监管系统,实现全面监控
Copyright Reserved 2005-© | 沪ICP备11014532号-2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