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建模方法的分类可以从建模视角、形式化程度、技术标准等维度划分,核心是描述业务流程中任务的流转逻辑、参与者、规则及数据依赖。主流分类可归纳为6大类别,每个类别包含具体的建模技术或标准,适用于不同场景(如流程自动化、流程优化、系统开发等)。
1. 图形化建模方法(主流标准)
通过直观的图形符号描述流程,易于理解和沟通,是最常用的工作流建模方式,尤其适合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协作。
- 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业务流程模型与符号):
国际通用的标准(由OMG制定),包含丰富的图形元素(如活动、网关、事件、流程流),可描述简单线性流程、复杂分支/并行流程、异常处理(如超时、错误)等。例如:请假流程中“部门经理审批→若通过则HR备案,若拒绝则通知申请人”的分支逻辑,可用BPMN的排他网关表示。
特点:通用性强、支持全生命周期(建模→执行→监控),主流工作流引擎(如Activiti、Flowable)均支持。
- 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UML子集):
从面向对象视角描述流程,包含活动、控制流、对象流、分支/合并节点,适合描述与对象交互相关的工作流(如“订单处理流程”中订单对象的状态变化与任务流转)。
特点:与UML生态兼容,适合嵌入软件系统设计中。
- 传统流程图(Flowchart):
基础图形化工具(如矩形表示任务、菱形表示判断、箭头表示流向),适合简单线性流程(如“报销单填写→部门审核→财务付款”)。
特点:简单直观,但缺乏对复杂流程(如并行、异常)的标准化支持。
2. 形式化建模方法(严谨性导向)
用数学符号或逻辑语言精确描述流程规则,可通过工具验证流程的一致性、无死锁等特性,适合高可靠性场景(如金融交易、工业流程)。
- Petri网(Petri Net):
经典的形式化模型,由“库所(Place,表示状态)”“变迁(Transition,表示任务)”“令牌(Token,表示资源/数据)”组成,通过令牌流动描述流程的动态行为。例如:用Petri网建模“采购流程”,可验证“是否存在同时申请与审批的冲突”“流程是否可能无限停滞”。
特点:数学基础严谨,支持自动化分析(如可达性、有界性),但图形化表达较抽象,业务人员理解成本高。
- ECA规则(Event-Condition-Action,事件-条件-动作):
用“当发生某事件(E),若满足条件(C),则执行动作(A)”的规则描述流程触发与流转。例如:“当订单支付完成(E),若库存充足(C),则触发发货任务(A)”。
特点:适合规则驱动的动态流程,易与业务规则引擎集成。
- 过程代数(Process Algebra):
如CSP(通信顺序进程)、π-演算,用数学表达式描述流程的并行、顺序、选择等关系,适合分析流程的等价性和行为正确性(如“两个不同建模的支付流程是否逻辑等价”)。
3. 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规则驱动流程)
聚焦流程中决定走向的业务规则,将规则与流程结构分离,便于动态调整规则(无需修改流程框架)。
- 业务规则建模(Business Rule Modeling):
用“如果-那么(If-Then)”“决策表”“决策树”等形式定义流程中的判断逻辑。例如:“请假审批流程”中,“若请假天数≤3天,则部门经理审批;若>3天,则需总经理审批”的规则,可用决策表清晰列出。
特点:规则与流程解耦,适合规则频繁变化的场景(如电商促销流程的折扣规则调整)。
4. 基于组织与角色的建模方法(参与者视角)
强调流程中“谁(角色/组织)执行任务”,解决“任务分配”“权限控制”问题,常与其他建模方法结合使用。
- ORG模型(Organization Model):
描述组织架构(如部门、岗位)、角色(如“部门经理”“财务专员”)、职责及代理关系(如“经理出差时,由副经理代理审批”)。例如:在“报销流程”中,通过ORG模型定义“报销单需由报销人所属部门经理审批”。
特点:聚焦“人-任务”关联,是工作流建模中不可或缺的补充(纯流程逻辑建模往往忽略参与者维度)。
5. 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数据依赖视角)
流程的流转依赖数据状态(如“订单金额>1000需财务审核”),此类方法将数据作为流程驱动的核心。
- 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DFD):
虽起源于软件需求建模,但在工作流中可描述“数据如何在任务间流转”(如“报销单数据→审核任务→付款任务”),强调数据对流程的驱动作用。
- 案例管理模型(Case Management Model):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驱动的灵活流程(如客户服务案例处理),流程步骤不固定,由案例数据的状态动态决定下一步任务(如“客户投诉案例”中,若投诉等级为“高”,则触发加急处理流程)。
6. 敏捷与轻量级建模方法(快速迭代)
适合需求模糊或频繁变化的流程,强调快速构建和迭代优化。
- 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
将流程拆解为“用户目标→步骤任务→具体动作”,用故事卡片描述每个任务的执行者、输入输出(如“作为财务,我需要审核报销单,输入是报销单数据,输出是审核结果”),快速梳理流程脉络。
- 流程图草图(Sketch Flow):
手绘或低保真工具(如Miro)绘制流程框架,聚焦核心步骤和流转逻辑,适合早期头脑风暴和需求对齐(如跨部门讨论“新员工入职流程”时快速勾勒步骤)。
总结
工作流建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流程复杂度(简单线性vs复杂并行)、严谨性要求(是否需形式化验证)、参与者协作(业务人员vs技术人员)及动态性(规则是否频繁变化)。实际应用中,常组合使用(如用BPMN描述流程框架+决策表定义规则+ORG模型分配角色),核心目标是让流程“可理解、可执行、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