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曾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都由战略驱动,而非技术驱动。不过,更科学说法是:战略驱动比技术驱动更容易成功。为什么呢?
我常讲一个例子:饭馆请了更好的厨师、买了更好的食材,把菜做得更好吃。这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属于“技术驱动”。但是,单纯的“技术驱动”为什么容易失败。 对企业来说,成功或失败是从经济角度评价的,而好的技术不一定赚钱。刚才提到:菜馆请了好的厨师、好的食材,这可能会带动成本的提升。要消化掉升高的成本,要提高菜价或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设想:如果饭馆位于偏僻的山村,菜价稍微上升就导致顾客减少,菜馆能赚到的钱可能更少。这就是“技术驱动的失败”。什么是战略驱动呢?战略驱动往往要选择新的市场、为新的客户服务。比如,把菜馆开到市中心并认真装修一番,面向富裕的客人。这时,只要菜的口味好,即便是价格稍高也能吸引很多的客户,就能赚更多的钱了。
何麟生先生经常说:技术的价值决定于应用的场景。他打了个比方:半杯水放在餐桌上是垃圾,放在沙漠里面可以救命。“半杯水”就像“技术”,其价值不是决定于技术本身,而是决定于用在什么地方。所谓的“战略驱动”,就是为技术的应用找到合适的场景。选对了场景,就是就能带来价值;场景不对,就不会带来价值。战略驱动,可以认为是改变场景。
数字化技术有两种常见的价值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减少浪费和损失,与精益的思想类似。这种方式相对简单,只要发现问题(损失)、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式创造的价值是有天花板的。比如,减少质量损失的极限就是没有损失。而且,可以挖掘的价值往往越来越少。
第二种方式,就是促成“量变到质变”。比如,数字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会越来越高。这时,企业就有能力去面向高端产品,去面向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市场。这个时候,数字化技术就可以突破前面天花板的极限。
第二种方式往往就是战略驱动。战略驱动不仅仅要做技术,还要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以菜馆的例子:不仅要把菜做好,还要找到合适的地利位置、合适的装修、提高服务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所以,技术只是实现战略的一部分。
数字化转型也是这样。比如,企业的战略是面向高端市场。这时,最基础的工作或许是提升设备水平和工人的操作水平。然后,用数字化技术保证设备操作和管理的正常运行。再如,业务战略是要加快交付速度。这时,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增配生产、物流、仓储资源。其次才是用数字化去管理物流、仓储和生产等。由此可见,数字化只是支撑战略的技术手段。这时,单纯谈数字化转型是没有意思的。
所以,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首先要在业务层面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对这个业务目标进行分解。分解之后才能得到对数字化技术的需求。业务对数字化需求清楚了,才能有效地推进数字化。
这是个“以终为始”的思维过程。很多人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多企业想推进数字化转型,却是没有一个清晰的业务转型目标。
我在宝钢的时候发现:许多优秀的技术专家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时非常靠谱,但从事创新时却干了许多不靠谱的事情。我找到一个比喻,用于理解普通技术专家和创新者的差别:普通的技术专家就像神Q手,他们善于打击“看得清楚”的目标,关键是扣动扳机之前能够“瞄得准”。而创新(包括数字化转型),则是要打击视距之外的目标,就像用导弹攻击敌人。导弹要打得准,首先要规划路径,其次是善于在过程中不断调整。以终为始,就是要学会规划从目标到导弹发射地的路径。中国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往往不习惯这种思维。
要改变思维方式,才能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