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工匠精神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工匠的技艺和经验面临失传的风险。随着老一辈工匠的退休或离世,他们的技艺和经验如果没有被记录和传承,将会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传统工艺。此外,工匠精神的传承还面临传播渠道有限、教学方法单一等挑战,需要借助新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二、工匠精神数智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工匠精神数智化传承的基础和重要载体。首先,数字化学习平台需要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档、图片等,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内容涵盖技艺、经验、理念等各方面。其次,数字化学习平台应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最后,数字化学习平台需要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项目,通过数字技术记录和展示传统工艺,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源。“数字故宫”通过高精度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故宫内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完整的数字档案,不仅保存了古建筑和文物的外观和结构,还记录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为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次,“数字故宫”还开发了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应用,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传统工艺。最后,“数字故宫”还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虚拟的古建筑和工艺场景,让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在虚拟环境中参观故宫的古建筑,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建造工艺,感受工匠的专注和细致。
(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技术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首先,通过VR技术,可以创建虚拟工作环境和场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工匠的工作过程。其次,VR技术可以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让学习者参与和操作虚拟物品,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最后,VR技术可以实现多人协作学习,让多个学习者在同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和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推进虚拟仿真技术与课程教学、实训教学深度融合,以“VR/AR/AI+5G+云服务”技术为依托,构建起“VR+实训教学模式”,用沉浸式虚拟体验场景化解理论教学抽象的问题,用立体式、交互式实物虚拟化解大型实操实训设备少、成本高等难题,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学创。该典型做法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2022年山东省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典型案例。
(三)开发人工智能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智能辅助和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可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首先,AI技术可以开发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其次,AI技术可以开发智能评估系统,对学习者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自动评估和反馈,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最后,AI技术可以开发智能导师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指导和帮助,解答学习中的疑问和问题。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智能导师系统可以理解学习者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解答和建议,解决学习者的困难和疑惑。
三、工匠精神数智化传承的建议与展望
工匠精神的数智化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首先,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工匠精神数智化传承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鼓励和支持数智化技术在工匠精神传承中的应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其次,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高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培养一批既懂数智化技术又了解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推动数智化技术在工匠精神传承中的创新应用。同时,应加强技术研发,开发更加先进和实用的数智化工具和平台。最后,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工匠精神的全球传播和发展。应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分享和交流工匠精神传承的经验和成果,推动工匠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未来,随着数智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工匠精神的传承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数智化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和安全问题,确保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一是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的平衡,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而非取代人;二是文化传承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坚守工匠精神的本心。总之,数智化传承并非是对传统的替代,而是技术赋能实现工匠精神的迭代升级。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和多领域持续创新,才能有效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站在数智化浪潮之巅回望,工匠精神从未远离时代脉搏。当孔子抚琴的泥塑在虚拟现实中重获新生,当AI导师与学徒在数字孪生车间共研榫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基因的现代性转译。数智化传承的终极旨归,在于让精益求精的匠魂注入智能时代的骨骼,在0与1的代码间镌刻“择一事终一生”的东方密码。这需要每个传承者既是数字原住民,更是文化守望者,以科技之器载人文之道,方能让千年匠心在智能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李佳穗 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