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数据体量剧增、信息共享频繁和网络安全风险共存等多重挑战,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本文在阐述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对技术、管理以及法律三方面安全保障策略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档案信息进行全面保护、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为信息化环境下各级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档案管理 信息安全
随着大数据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获取、储存和使用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既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确保国家和组织信息安全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体系构建原则
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加强风险识别与漏洞监测,构建涵盖人防、技防及管理防控的立体防线,增强整体预警应对能力;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既要覆盖档案信息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如采集、传输、存储、使用与销毁等,还应加强涉密档案、核心数据资源及其他重点对象的分级分类管理与重点保护;遵循“动态管理、不断完善”的原则,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安全威胁时,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并更新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同步优化管理制度、技术手段和人员培训,以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二、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一)技术保障策略
技术保障的核心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保护、监测和修复。第一,需要搭建一个全面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火墙、IDS/IPS、安全网关以及VPN等,以抵御黑客和非法侵入的威胁。第二,引入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的档案数据进行AES、RSA处理,并将数字签名和电子水印相结合,以增强溯源和防篡改能力。第三,利用云存储的多副本存储、快照备份及容灾恢复技术等分布式存储和备份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快速还原和档案的完整性[1]。第四,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支持下,对档案的存取行为进行智能监控,发现异常并进行闭环管理。最终实现档案管理平台的定期漏洞扫描与修复、系统更新与防老化等功能。
(二)管理保障策略
管理保障为档案信息安全持续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需要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人员管理等方面建设一套科学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明确操作规范,保证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二是建立职责明确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专责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分层级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保证责任到位。三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关键环节监控,如重要档案的运行双人复核,保留访问日志和周期审计等,杜绝内部违规现象。四是加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从招聘到培训各个环节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清理离职人员数据权限,对关键岗位进行轮岗,以保障信息安全。五是不断推进信息安全培训工作,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性,把安全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六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并形成安全事件的快速处理程序和恢复方案,以增强突发风险应对能力。
(三)法律保障策略
档案信息安全在大数据的语境中,并不只是一个技术上或者管理上的问题,而涉及法律责任和合规监管等多个方面。首先,要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档案管理各环节(采集、储存、开放、使用、破坏等)合法合规、程序规范、证据链完整[2]。其次,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条例、操作规程、建立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严肃处置泄密及其他不规范行为。再者,要引入档案信息安全法律审查机制、在档案公开前开展保密审查和法律合规评估、对涉及国家秘密和其他档案资料进行严格把关。同时,通过签订责任书和协议强化职工的法律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最后,要同有关法律机构形成协作机制,强化同外部力量的合作,以保证法律纠纷或者安全事件的合法追究和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从加强技术手段、优化管理制度和完善法律机制等方面入手,可有效构建涵盖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各档案管理机构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体系系统构建和动态更新工作,构建风险预警、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强化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专业能力。
刘春玲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涂莎.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33 (21):213-215.
[2]安安.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探讨[J].兰台内外,2021,(2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