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凭借其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深厚的行业积淀,在转型中扮演着引领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角色。在此背景下,河北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服务地方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全力推进数字化进程。
河北银行首席信息官、科技与数据中心总裁 朱中南
当前人类长期积累的智力成果逐渐沉淀为领域级算法模型,直接影响到全球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银行业转型也从最初的信息化逐渐延伸到企业组织结构,乃至商业模式的变革,其发展的本质是金融科技推动下的价值体系重构,通过企业架构的“战略-执行”闭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业务价值。从Zachman框架的分类思维到TOGAF的动态治理体系,企业架构历经了从静态蓝图向敏捷治理的演进,其核心在于通过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大域的协同设计,共同构成企业从战略解码到价值交付的完整链条。
IBM认知型企业框架、谷歌混合治理模型与华为数字化平台战略等最佳实践案例表明,架构治理可有效帮助企业将复杂的组织和工作变得简单、高效。麦肯锡与亨利商学院曾对一千多家企业开展联合调研,其中应用企业架构设计的机构数字化转型成功率提升62%、成本节约47%、IT复杂度降低67%,数据折射出架构思维对战略执行效能的倍增效应。作为战略落地的翻译器与价值创造的连接器,企业架构重新定义了数字化转型,波士顿“五维模型”深刻揭示了这一变革逻辑:技术维度,云计算重构弹性算力;认知维度,AI推动风险定价数据化;组织维度,中台化实现业务模块重组;生态维度,开放银行API接口年增217%拓展服务边界;体验维度,通过数字触点提升用户价值感知。这绝非单纯的技术叠加或局部优化,核心在于通过企业架构的标准化设计、专业化治理、流程化管控,实现端到端价值流的全局重构。
河北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
1. 完善顶层设计
(1)确立愿景与目标。河北银行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使命担当,秉持“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省级银行”愿景,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进改革创新,逐步形成整体工作布局。为确保战略落地,制定了数字化转型发展专项规划,实现业务与科技战略的深度融合,明确了建设一流科技领导力,打造区域最佳数字化标杆银行的发展目标,为企业架构设计以及实现长远战略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2)调整业务发展布局。一是产融结合圈链化。银行业正加速构建产融数字共同体,河北银行深入产业价值链,打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驱动产业信用价值显性化。以智能风控为突破口,提升授信与风险处置能力,持续优化资产质量,借助模型实现中小额度融资分钟级无感授信,在效率与安全间形成动态平衡;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创新“产业图谱+服务”模式,精准识别集群金融需求并定制方案。通过链式服务不仅巩固银企关系,更以产融数据反哺产业升级,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消费金融场景化。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金融正经历从产品中心向场景驱动的模式转换,河北银行基于深刻洞察,构建“三维一体”推进框架。在技术维度,通过API网关与能力矩阵进行服务场景化封装,推动GBC三端场景实时交互。在生态维度,与政务服务平台开展场景共建,深入住建、医疗、教育八大民生领域,打造“慧”系列品牌。在服务维度,强化公私联动,自研普惠金融终端,构建端到端的客户体验,实现百日投产的奇迹,在短时间内发机量近十万台,深入客群运营,提升服务精准性、有效性。河北银行通过消费场景化重构业务范式,推动消费金融无感融入生活,回归“服务即体验”的价值核心。三是服务能力数字化。区域性银行正经历从“资金中介”向“服务中枢”的战略转型,河北银行顺势而为,推进全域数据贯通、全链智能驱动。在数字营销领域,借助中台与大模型深入洞察区域客群,针对养老金融、绿色信贷等领域实施“千人千面”服务策略,渠道场景化需求定制周期缩短至3天,全年智能渠道交易额达到百亿级。在数字运营方面,推动客户需求响应时效进入“秒级时代”,运用流程工具覆盖高频业务场景,单笔业务处理效率提升70%。数字风控体系接入工商、税务、司法等外部数据,构建企业关联图谱与风险传导模型,大幅提升信评与反欺诈识别的准确率,为区域银行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3)打造组织创新能力。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银行业发展模式乃至监管策略,河北银行审时度势,坚持科技引领,强化数字能力支撑,围绕风险合规、产品创新、敏捷研发、智能决策、组织协同、数字人才规划六大职能支撑,着力激活创新基因。
在组织上,打破部门“壁垒”和条线“竖井”,采取五大举措提升组织适应性与灵活性。一是打造“七三三”矩阵式组织结构,设立七大利润导向的经营中心、三大职能支撑的中台中心及三大后台保障板块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建立转型管理体系,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负责决策,战略规划部统筹各条线协同执行。三是推行铁三角模式,组建交付管理、客户营销及产品管理核心团队,并设立科技前置团队促进业技融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建立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库,科技人员占比将近10%,数字化人才认证占比57%,实行专业资格线上化管理并建设科技专业序列,提供管理和技术双向晋升通道,同时,采用“揭榜挂帅”等灵活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五是建立适应敏稳双态的技术交付管理流程,绘制自研自建路线图,推进IPD研发管理体系落地,提升自主研发及敏捷交付能力。同时,河北银行自研天元系列大模型,并结合DeepSeek私有化不断加强数字工具与模型应用,持续改善经营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2. 清晰战略传导路径
(1)架构驱动的战略闭环。面对城商行区域型的定位,特色化经营、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转型的重中之重,但也面临架构韧性不足的挑战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执行脱节问题。河北银行融合TOGAF框架分层理念及五级建模设计工艺,构建了一套具有城商行特色的“12566N”(如图1)架构治理体系,实现业务战略与技术落地的双向打通,形成“战略-流程-能力-价值”的闭环传导。
图1 战略闭环传导机制
该体系以核心、信贷系统两大关键应用为战略支点,依托TOGAF ADM方法论搭建5A架构规划垂直穿透链条:业务架构绘制客户旅程地图,实现产品迭代周期缩短60%;数据架构构建PB级实时数据湖,沉淀3000+多维业务特征;应用架构解耦形成400+可编排微服务组件;技术架构建立多云协同底座,资源利用率提升60%;安全架构部署智能防御系统,风险拦截准确率达99.97%。在中台化实践中,5A架构思想贯穿六大能力中枢建设,营销中台沉淀50+标准化产品模块,支持“乐高式”场景组装;白洋数据中台打造客户360画像引擎,激活长尾客群价值,同步构建广厚运营平台等六大基础支撑平台,通过圈链营销等N套运营方案,将架构能力融入业务节点,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在服务实体经济、深耕普惠金融的实践中持续释放架构红利,为破解战略与执行“两张皮”困境提供了可复用的治理经验。
(2)流程驱动价值链重构。在业务流程优化层面,自研“河图”架构设计与规划工具,运用BPMN2.0规范构建三层级流程体系:顶层价值流聚焦“客户旅程-银行响应”端到端映射,通过建立企业级流程资产库,沉淀了涵盖150余个业务场景的流程图谱;中层控制流明确跨部门协同规则,支撑铁三角团队作业;底层操作流固化600个标准活动,推进对公信贷体制改革业务审批链条20个节点标准化,流程断点率下降30%,利用AI及RPA技术,贷前调查审批及押品入库效率预计提升80%以上,促使录入审批岗的职能变迁。在业务建模领域,基于价值流图谱解耦171项业务能力,分解至领域级服务组件、流程级活动单元、角色级操作手册及系统级规则引擎,有力支撑全行圈链化、场景化建设(如图2)。如通过供应链业务能力将核心企业信用穿透至末端供应商,设计“订单融资→物流监控→动态确权”智能流程链,创新可自由拆分流转的电子债权产品——信E融,实现从合同解析、发票核验到资金放款线上智能处理,为近300家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支付场景收单通过规则引擎联动客户、账户、分账等多业务组件,完成从商户准入到资金清分的13个跨部门流程建模,深度应用到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生态场景,相关模块复用率提高80%以上。
图2 流程模型示意图
价值链重构是架构落地的核心抓手,河北银行通过对“存款-贷款-支付”等核心价值链进行价值密度分析,沉淀130项产品模型,识别如小微贷款领域重复审核、人工单据传递等非增值环节,重构“客户准入(划圈)-风险评估(大数据风控)-授信执行(精准审批)-智能贷后(大数据监测)”四级活动流程,实现产品快速精准投放,个别环节审批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分钟级。同时借助开放银行架构将生态伙伴纳入协同网络,在医疗场景中新增“费用核销-医保结算-信用贷款”融合价值链,促使场景金融交易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20%,生态合作伙伴接入效率提高3倍。
3. 推进IT智慧转型
(1)泛中台化实践。在“12566N”核心框架指导下,河北银行加速推进业务、技术与数据的深度融合,解决系统分散、数据孤岛、创新响应滞后等痛点问题。通过战略能力差距分析,规划营销、渠道、产品、风控、数据、技术六大能力中台,以及运营、经营、合规、协同、开发、运维六大支撑平台(如图3)。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四横三纵”治理结构:横向构建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应用架构联动设计机制,纵向建立战略解码层、能力抽象层、服务编排层分层管控体系,确保中台建设与战略精准对齐。
图3 “6+6”IT主架构
数据中台作为核心基座,建立“采存算管用”数据能力,沉淀超8000个标准化数据资产标签,集成BI工具、模型平台、机器学习等多模算力,支持营销中台的实时客户洞察与风控中台多维建模,独创的“数据血缘追溯+动态权限管控”机制,使数据调用合规审查时效降低30%,研发交付效率提升10%。营销中台依托数据中台的客户全景画像与行为预测模型,创新“客户旅程引擎+场景化产品货架”双演进路径,进行客户价值分层与需求预判,大幅提升产品推荐的精准度,实现从“产品中心”到“生态场景”营销升维。风控中台基于700套内外部数据源重构16类模型,搭建衍生变量决策引擎使贷后预警准确率提升20%,同时打通运营平台流程自动化模块,应用AI大模型能力,使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效率提升80%,形成“数据穿透识别-模型动态预警-自动化处置”的全链智控。
中台建设需行稳而后致远,太行运维平台作为全行信息系统支撑基座,聚焦业务、应用、资源构建数字化运维能力。面向业务,基于AIops与SRE协同体系,打造故障自愈能力,生产事件平均恢复时间降至3分钟以内;面向应用,通过CMDB全域建模统一监控预警,联动自动化脚本提效;面向资源,融合企业云,资源交付效率提升5倍,结合NAS存储双活及分布式架构改造,保障稳态业务可靠。以上三个中台一个平台作为“6+6”架构体系的关键实施节点,体现了由数据到智能到执行的价值演进路径,形成河北银行架构驱动转型的示范性突破。
(2)智慧管理赋能。河北银行践行“精益数智”理念,打造“三线合一”科管工具链,通过架构与管理的动态耦合实现“技术可行性”与“管理有效性”的协同发展。生产线围绕快速交付,依托祝融云原生开发平台及CI/CD工具模块,实现“需求-开发-测试-运维”全链路打通,基于容器化编排引擎将传统瀑布式研发升级为模块化流水线作业,全年工作量自研占比提升至50%以上,而版本交付周期压缩了20%。效能线聚焦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自主可控的研发效能平台集成代码质量雷达、需求热力图、资源配置分析工具,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累计节约年人力成本100人月。管理线聚焦数据穿透,构建科技人员画像与能力矩阵,通过采集代码贡献度、架构评审通过率等关键指标形成科技热力地图,横向打通组织架构,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纵向构建研发质量度量体系,运用挣值分析算法实现资源投入与价值产出的精准映射。
“三线”数据在中台完成汇聚,依托自研的“扁鹊”系统进行可视化展示,形成涵盖158个关键指标的科技管理数字孪生体,基于“流程熵减”优化模型将管理颗粒度细化至岗位级,使战略项目与需求交付偏差率控制在10%以内,保障企业架构方案顺利落地。
企业架构正从后台支撑走向战略引领,成为银行业破解“降本增效天花板”的核心引擎。河北银行通过架构框架与治理体系的协同进化,以“解耦-重构-共生”三阶路径实现业务价值链重塑,六大客群运营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业务发展与经营策略实现全面跃升,更以14.3%的投入增长带动了24.7%的需求项目增速,达到阶段性降本增效的目的。
未来,企业架构将推动银行业向数智化、可信化、无界化跃迁,形成三大趋势:其一,AI驱动全业务链重塑,在研发、运维、测试等领域实现高度智能化,基于大模型应用构建实时感知客户需求、自主优化业务流程的智能体集群,在普惠信贷、个性化财富管理上获得更优质体验。其二,安全架构与隐私计算融合,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实现跨机构的联合建模与数据安全流通,模型覆盖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其三,跨域融合催生“无边界服务网络”,通过分布式架构解耦金融能力模块,以低代码平台与标准化API接口嵌入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万亿级场景,形成“金融即服务”生态。
银行业的竞争将是架构能力的代际之争,唯有以架构之力重塑服务边界、夯实数据信任、激活生态价值,方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构筑可持续的数字金融新范式。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承启之年,河北银行将深入推进架构“支撑”向“引领”转变,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全域智能化,重点围绕数字金融赋能、人工智能应用及开放生态持续加大投入,保持科技投入营收占比稳定增长。同时,积极开展架构可靠性与数字化转型的评估与研究,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2.0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