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阳精讯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流程管理资讯微信公众号

流程管理资讯网,BPM业界有影响力中立资讯平台。

博阳精讯业务流程管理微信公众号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为什么流程变成低效的理由?
来源: 世界经理人 作者: 胡浩 2025-06-25 阅读数:42

好的流程,是保障企业业务可以“有约束,无障碍”地开展,实现有序化发展。但时至今日,不少企业里被“吐槽”最多的恰恰是流程,在员工眼里,它已经成为了组织僵化的代名词,让业务和创新受到限制。

看看这些情况:

● 研发部门急需购买竞方产品来研究,费用仅三千块钱,采购流程却走了足足一个月还没批下来,只能眼看着竞方产品热销持续。

● 一次市场推广活动的预算申请,需要三四个部门的七八位领导签字,只能提前两个月申请,可申请下来情况早已变化,为了避免麻烦,只能硬着头皮用之前的方案。

● 想解决一个工作问题,被告知要走某个的流程,各个环节的评审很漫长。所以,一线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原本能快速采取针对性行动就有所获,却因为流程而搁置,或者没有找到相关流程支持,久而久之,一些问题就积累着,没人有动力去解决。

许多企业里正在上演这些情况,人们不禁产生疑问,公司经营需要建立、健全流程,但为什么它的存在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呢?

老胡归纳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它们也是在公司流程管理时要注意或控制要点:领导者意图、流程定位问题、流程自身的标准。

一、领导者意图决定流程的作用

先来看两个场景。

场景A:

下属:老板,这是最新的市场分析报告。(递交一份报告)

老板:这些拓展工作是不是都有流程?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有价值,销售怎么获取线索的?怎么转化商机的?不要靠他们自己去跑,要有流程,要换了谁来干都一样!

下属:好的,我们立刻建立流程。(其实心里也不清楚,接下来,召集几个人开始耗费大量功夫来建立各种流程,力图让老板对每个细节都能够了如指掌。)

场景B:

下属:新业务的模式已经初步确定,需要开始一段时期的试运行。

老板:把业务流程做出来,放到系统里。

下属:(懵圈中)可是业务还没跑起来,流程不好做。

老板:所以你们做事情没有前瞻性,先做流程,不然又是一团糟。

下属:(无奈)好的。(内心OS:做了也要改,不运行怎么知道所有的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一家大公司,而是营收不到一个亿的小公司,老板要求凡事必流程,连打印都需要走申请使用打印机的流程才能解锁打印(以环保的名义),新员工入职要学习的流程PPT多达两百多页... ... 很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也表示流程太复杂,旧的还没熟悉就又出来一堆新流程。

老板抓细节、建流程原本是对的,但“凡事有流程”的背后实则是老板的“不信任”在作祟,他对与任何下属都有怀疑心态,即使是那些跟了二十年的骨干人员,他既希望用上这些人的能力,又担心这些人未来用能力来“威胁”公司,因此他认为只有让流程来替代一切,把一切都搞清楚,谁走了影响都不大,公司里最有价值的只是控制流程的老板。

许多老板将这种想法示威圭臬,但这种意图/初心引导下的流程建设,在缺乏信任度的组织里,老板特别容易将自己不放心的事、不相信的人、不了解的信息都“焊死”到流程上,还美其名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程其实一开始就走偏了,不是为了组织的健康发展,熵增不断加剧,员工效率日渐低下。

一个梦想着不靠任何人,试图能掌控一切事物的公司领导者,必然会让组织里充满了各种硬性要求,他们恨不得员工的每个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只需要员工们按照指定的方法和标准,使用规定的工具,去完成拟定的计划,不得擅自改变。

但时代变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加剧,智力型员工比重在大幅增加,流程如果只具备控制属性,就会成为努力和创新的枷锁,很多问题必须依赖员工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来解决。

二、流程定位:为什么要做流程?

把流程回归正确的定位,才能让其发挥正确作用。

流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同的组织成员之间建立起工作连接,这个连接是自动自发的,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而对于那些不需要与其他人发生关联、一个人或者通过简单协作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不应该将其拆解成更加复杂的多环节流程。

流程反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基于第一个问题“领导者意图决定流程的作用”的影响下,流程设计并不是为了减少沟通成本,并不是实现工作连接上的自动自发以提升效率,而是希望通过流程的“极度完善”来减少对人员能力的依赖。实际上,人员的能力反而在退步,尤其在需要发挥人员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领域,繁杂的流程及各环节模板要求限制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流程和能力的自主性发挥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均衡,例如,很多公司导入华为的IPD流程,花了高昂的费用来培训并倒入各种要求、文档,但产品开发能力并没有提升,客户对交期的投诉反而愈发增加,以前新产品一个月就能投放市场应对竞争,现在各种评审下没两三个月下不来,最终投放市场的产品被各种吐槽。

建立了流程却并没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最大的错误就是试图用流程去替代能力,从而总是用流程和管控手段来试图解决能力与技术上的问题,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简单事情复杂化,一个是员工能力停滞不前。

三、重视流程自身的标准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流程的重要性截然不同,在创业初期最重要的是创新和响应速度,流程相对没有那么重要,要知道,没有足够的经营实践怎么会有适合自己的、优秀的流程?

在团队规模较小的时候,可以通过高度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敏捷的调整能力等来弥补没有流程指引的问题,所以会出现“个人英雄”,一肩挑成了常态。

但这充满活力的背后就存在着无序和管理混乱,一旦某个人出现情绪波动或离开,就会给组织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也是为什么老板们会出现前文第一点“领导者意图”的原因。

当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都做一一沟通,甚至名字都叫不出来的时候,流程就开始凸显价值了,虽然牺牲了一部分敏捷和速度,但业务稳定性会增加,例如产品上市后的品质投诉会大幅降低。

众所周知,华为公司在引入IPD之前,面临着业务组合多元化、业务复杂度大幅增加、决策体系不健全、研发过程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在引入IPD之后,结合自身的优秀实践,获得了商业的成功,流程的价值毋庸置疑。

但是,少有企业的领导者将注意力放到流程本身的和适度上!流程为很多工作设定了标准,却唯独其本身是没有标准的。

在日常经营中,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是较少去审视流程是否符合现状的,组织处在U型理论里的“下载”模式中,在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并固化下来应对未来。

另一方面,太过于依赖建立流程来解决问题,就让流程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我们经常听说新建了多少流程,却很少听到淘汰了多少流程、优化了多少流程,这就导致流程中的管理活动日益膨胀,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人,就会看到人到中年身材发福臃肿的样子。

对流程本身的标准要引起重视,它的核心价值是对业界和公司优秀实践的引入和总结,然后以流程的方式进行内部复制推广,加强公司价值创造行为的有序化,因此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1.实践经验的有效性

流程源于实践,实践经验会不断变化,流程体系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制约和阻碍业务发展。

2.流程是否变为了关卡?

“每天都在忙,但感觉却是在耗散精力,并没有用在有利于客户价值的方面,而是内部折腾出无数的事情,各级管理者不是在进行评审,就是在去评审的路上。

流程本来是帮助我们做成事情、是帮助获取资源的东西,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的“关卡”,要想把事请做好,得有足够的勇气、耐心,甚至是“撒泼打诨”的能力,才能带着项目闯关成功。

有时候想想,虽然我们舍得一身剐地去把事情推动好,但控制流程的人就像拿着刀在等着你来,要点资源就像求神拜佛,难道我们做的事不也是他们的事吗?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很没有意思,他们难道不应该努力想办法把手里的资源用得更好吗,为什么不经历内部的“折磨”就做不好事呢?”

以上是一位项目经理的形象描述。

3.流程中的环节设计是为了提升生产力,还是多方权益的博弈?

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评审都意味着“权力”和“资源”,因此在设计流程的时候,要坚持“流程代表生产力”的原则,而不要陷入到多方(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各自利益的博弈中去,如果最终的流程是多方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就会让原本应该快速投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资源变成“堰塞湖”。

最后,我想说,任何一个管理方法都有两面性,如何用好它们并发挥正确的作用,是诸多公司领导者们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在没有掌握本质的情况下就一股脑地用起来。

  原 文 分 享
下一篇: 数字化转型总体框架
Copyright Reserved 2005-© | 沪ICP备11014532号-2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