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及数字化的怪现象不仅限于“重表轻里”(是广泛现象了),还包括相关的“重方法轻逻辑”“重技术轻业务”“重项目轻运营”“重过程轻结果”“重投资轻价值”等等,其本质原因只有一个:不注重企业核心价值、关键逻辑与重要业务场景,却执着痴迷于繁杂方法论的堆砌、技术平台的搭建及“最佳实践”的强行导入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变革中的企业缺乏几个关键能力:企业缺乏体系变革能力;缺乏全局统筹的能力;缺乏真正的项目管理能力等,这几个关键能力又是相互影响的。
本文将从体系及数字化的怪现象出发,先拎清楚如下几个主次轻重缓急的逻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如何破解“重表轻里”的体系及数字化怪现象?》,继续讲清楚如上几个关键能力的价值、其间的关系及构建之道。
一、系统整体协同能力强于局部能力
在印巴战争的激烈对抗中,歼十战机的表现可圈可点,为战争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其0:6 首战的卓越战绩更是引人注目。从单机性能角度审视,歼十虽具备诸多优异特质,但与幻影战机相比,并无绝对的压倒性优势。然而,歼十之所以能在实战中取得如此辉煌战绩,关键在于其强大的体系作战能力。在现代战争中,单个作战单元的性能固然重要,但系统作战能力如同一张精密织就的巨网,将各个作战要素紧密相连,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歼十凭借先进的航电系统、高效的作战指挥体系以及与其他作战平台的无缝协同,实现了信息共享、火力协同,在战场上犹如一把锐利的利刃,直插敌方要害,从而以系统作战能力的显著优势,弥补了单机性能上可能存在的细微差距,铸就了令人瞩目的战绩。
二、聚焦逻辑与业务场景,破解体系与数字化难题
解决体系和数字化问题,要重价值、逻辑、结合核心业务场景的内容,而不是重方法、平台和最佳实践。
不是说方法、平台和最佳实践不重要,而更要与企业的价值、逻辑和业务场景适配,不“反客为主”,才可以将方法、平台和最佳实践的价值发挥好。
在解决体系和数字化问题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精准把握关键所在。价值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逻辑是构建体系与推进数字化的基石,它如同大厦的蓝图,为整个架构搭建提供清晰的指引方向;而核心业务场景则是鲜活的实践载体,只有瞄准价值、将逻辑深度融入契合核心业务场景的内容之中,才能使体系与数字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反之,若一味地沉迷于方法的堆砌、平台的搭建与最佳实践的引入等,而忽视了对业务本质的洞察与逻辑的梳理,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楼,看似宏伟壮观,实则根基不稳。方法与平台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辅助工具,唯有以逻辑为灵魂、以业务场景为根基,方能构建起坚实可靠的体系与数字化架构,真正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化的快车道。
三、以严谨逻辑与契合场景方案驱动业务变革
当下,诸多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亟待通过变革寻求破局之道。然而,变革之路并非易如反掌。若缺乏体系化的严谨逻辑思维,就如同在迷雾中前行,难以找准方向;若忽视了契合业务实际场景的解决方案,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落地实施。更为关键的是,若将未经充分验证的idea简单等同于真实需求,便极易导致资源的浪费与变革的失败。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因陷入此类误区,变革举措如同空中楼阁,无法与业务实际产生紧密联系,最终难以奏效。因此,企业必须以价值为基础,以严谨的逻辑为引领,深入洞察业务场景,精准挖掘真实需求,制定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才能让变革举措有的放矢,推动业务实现质的飞跃。
四、体系数字化建设:先赋能后管控,助力企业管理升级
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核心业务的稳健发展与持续增长。在数字化建设的浪潮中,这一原则尤为重要。数字化建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先以赋能为首要任务。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工具,为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升业务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激发业务人员的创新活力,让数字化成为业务发展的强大引擎。当业务在数字化赋能下蓬勃发展,管理流程得到优化与完善,真实的业务数据沉淀在应用系统或数据中心,此时再基于数据逐步加强管控力度,实现管控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倘若在数字化建设初期便急于推行“强管控”,可能会因业务尚未适应数字化节奏而引发抵触情绪,导致业务发展受阻,数字化建设陷入困境。因此,“先赋能、后管控”或“边赋能、边管控”的数字化策略,更契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升级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