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阳精讯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流程管理资讯微信公众号

流程管理资讯网,BPM业界有影响力中立资讯平台。

博阳精讯业务流程管理微信公众号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EBPM和华为对企业架构“Y模型”的理解(上)
来源: 博阳精讯 作者: 博阳精讯 王磊 2024-07-25 阅读数:2334

前不久,有读者给我发了一张上图所示的模型图,据说是华为的“业务架构Y模型”。这位读者就此图提出了一些疑问,希望我点评一下。我无法考证这张图是否真代表了华为公司的见解,所以仅能就图论图,供各位参考。

在华为公司质量与流程IT团队官方出品的《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两个模型,一个是指导IT服务架构设计的“V模型”;一个是指导业务重构的“Y模型”。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官方认证代表华为见解的模型说起。

01

—

描述 “业务 ”和 “IT” 关系的 Y 模型

字母“Y”由于其形状特征常被用来形象描述具有二维整合逻辑的模型。

在流程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模领域,最著名的“Y模型”是原德国 IDS Scheer 公司的创始人,著名的流程管理大师希尔教授提出的《Y-CIM模型》。在本人前期发表的《从 ARIS 到 EBPM | Y 模型》系列文章中已详情介绍了此模型。2008年前后,随着IDS Scheer公司正式进入中国,《Y-CIM模型》作为该公司的核心方法论与《房式结构模型》 一起开始被海尔等众多国内企业引入到管理体系的构建中。

Y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最终有对应或关联关系。“Y-CIM”模型中的两个维度是“业务功能”和“IT 系统功能”,也就是“业务”和“IT”两个维度。

上图所示的 “V模型”来自于《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5.4 章,可以看出这个“V模型”其实也是选取了“业务”和“IT”两个维度,下方也是通过信息系统将“业务”和“IT”两个维度整合起来。只不过今天所谓信息系统的内涵已细化为由“业务流程(业务架构)、业务对象(数据架构)、应用系统模块(应用架构)、技术服务(技术架构)”这四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了,而且还是服务化的。

华为早期也曾引入过IDS Scheer 公司的ARIS软件和相应的方法论开展流程管理和企业架构建设工作,本人作为 IDS Scheer 公司中国区咨询业务的负责人有幸参与过一些相关的工作。可以看出,上述 “V 模型”其实就是脱胎于“Y-CIM”模型,只不过与时俱进地用企业架构的要素对“Y-CIM”模型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升级。

在《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之所以称此模型为“V 模型”,我想是因为第八章中还有另一个模型被称为“Y模型”之故吧。

在《Y-CIM模型》诞生之初,希尔教授就明确此模型用来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同样,在《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也明确“V模型”是用来“指导服务化设计” IT系统的。

02

—

描述业务架构的 Y 模型

上图所示是《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称之为“Y模型”的模型,书中强调此模型用来进行业务运作模式的重构。很明显,这个模型选取了“业务能力”和“价值流”作为两个维度,下方通过“业务流程”将这两者整合在一起。整体上,EBPM 方法论对此“Y模型”是非常认同的。但是,EBPM 方法论认为此模型缺失了一个关键环节,将此环节补上,这个Y模型的逻辑就完美了,这个环节就是“端到端流程”。

上图所示的《EBPM业务架构Y模型》与《华为业务架构Y模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多了<端到端流程>这个连结要素。

如上图所示,在EBPM方法论中,“价值流”和“业务能力”都是由《商业模式》解析出来的。

上图所示是对《EBPM业务架构Y模型》右侧的图解,概要地说,基于《商业模式模型》可以解析出组织所需的一级能力;一级能力通过《战略-能力解析矩阵》可以拆解出二级能力;二级能力通过《能力-流程选择矩阵》可以解析出末级能力和职能流程清单。由于 EBPM 方法论建议职能流程的分类分层架构与业务能力保持一致,因此职能流程架构也相应解析完成。详细的解析逻辑请参见本人前期发表的《TOGAF 、华为及 EBPM 对 “业务能力” 的理解》等相关文章。

如上图所示,这样解析出来的职能流程架构与APQC流程分类框架也是完全一致的。

上图所示是对《EBPM业务架构Y模型》左侧的图解,概要地说,基于《商业模式模型》可以解析出“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出其“价值主张”;基于“价值主张”设计“价值流-价值流阶段”;然后再基于“业务场景”构建具体的“端到端流程”。而“端到端流程”是由“流程-活动-任务”构成的。这套逻辑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本人前期发表的《“利益相关者” 和 “价值流”》、《从 “价值主张” 到 “价值流”》、《BIZBOK 和 EBPM 对 “价值流” 的理解》、《TOGAF、华为及 EBPM 对 “价值流” 的理解》等相关文章。

未完待续...

  原 文 分 享
下一篇: 浅析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区别和联系
Copyright Reserved 2005-© | 沪ICP备11014532号-2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