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阳精讯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流程管理资讯微信公众号

流程管理资讯网,BPM业界有影响力中立资讯平台。

博阳精讯业务流程管理微信公众号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揭秘角色 10 | 四步搞定流程角色(上)
来源: 博阳精讯 作者: 博阳精讯总裁 王磊 2023-09-20 阅读数:1993

历时两个多月,EBPM 方法论《角色揭秘之旅》系列文章迎来了大结局。接下来通过两篇文章总结一下流程角色梳理和构建的四个步骤。

01

—

步骤一:梳理 ”工作事项“

如上图所示,在 EBPM 方法论中,基于战略模型层层分解一级、二级和三级能力的过程,就是在基于战略梳理组织究竟要做哪些“事”。企业的“业务能力”就是企业完成各种“业务事项”的能力。可以认为“末级能力项”就是企业要完成的各种具体的“业务事项”,而完成“业务事项”的过程就是“职能流程”。因此,在《流程选择矩阵》中,一个末级能力事项至少应有一条与之对应的职能流程。

基于战略识别组织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事项,进而得到<职能流程清单>是构建流程角色体系的第一步。这一步完成后,得到的仅是职能流程的名称还没有流程图。

02

—

步骤二:按组设计并命名 "流程角色"

如上图右下角红框所示,得到<职能流程清单>后,针对每一个<职能流程名称> 需要进一步绘制职能流程图并同步设计流程角色。流程角色是按组设计的,是伴随职能流程图产生的。针对每一条<职能流程> 应基于 RASCI 分类法设计一组流程角色。

RASCI 角色分类法主要用来分析流程角色的完整性,以下是流程角色设计时进行完整性分析的一些基本规则:

1)R 类角色必须有,至少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2)A 类角色通常也是应该有的,而且一条职能流程中一般只需要有一个。如果没有 A 类角色,说明此工作事项完成过程中没有监管;如果有多个 A 类角色,说明此工作事项完成过程中有多道监管。没有监管说明管控偏松;有多道监管说明管控偏严。没有A 类角色或者有多个A类角色并不意味流程角色的设计一定是不对的,管理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应在管理诉求和管理成本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3)S、C、I 类角色不是必须存在的,但思考一下是否需要 SCI 类角色则是必须的,否则很容易导致流程断点或者信息断点。

角色设计自然会涉及角色命名的问题。职能流程中 “流程角色” 的标准命名方式是:业务对象+动词+人。比如:<设备大修申请人>;<费用报销申请人>之类。用标准命名方式命名的 “流程角色”,我们称之为 “角色标准名称”。有时,可以在 “角色标准名称” 后加个括号进行补充说明。当然,在同一条职能流程中的同一个角色应起一个相同的名称。

流程角色设计最直接和简单的操作办法是:在绘制职能流程图的过程中先对每一个流程步骤设计一个流程角色,然后再将同一职能流程中的相同角色进行合并。

下面,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上述规则。

以上图所示《销售合同评审流程》为例,这项工作是完成销售合同的评审,确定本组织是否可以签订此合同。这项工作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提交销售合同评审申请>对应 R 类角色<销售合同评审申请人>,另一个是<审批销售合同>对应 A 类角色<销售合同审批人>。这条职能流程有两个 “流程步骤(业务活动)” 对应两个 “流程角色”,输出的 “管理记录” 是<销售合同>和<销售合同评审表>。以上,符合了 “流程角色” 设计规则一和规则二。至此,本职能流程没有 SCI 类角色。

如上图所示,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C 类角色及对应的业务活动还是有的,在销售合同不符合非标准合同模板、价格折扣和交期的情况下,需要由相关专业部门进行评审并出具专业意见,这是典型的咨询类即C 类活动。当然,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这几个环节是可以直接跳过的。

另外,增加了第二个 A 类活动及角色<审批销售合同(公司领导)>对应角色<销售合同审批人(公司主管副总)>。

未完待续...

  原 文 分 享
下一篇: 企业管理的五大梯度
Copyright Reserved 2005-© | 沪ICP备11014532号-2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