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阳精讯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流程管理资讯微信公众号

流程管理资讯网,BPM业界有影响力中立资讯平台。

博阳精讯业务流程管理微信公众号

国内专业基于ARIS提供“卓越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

揭秘角色 06 | 端到端流程中的流程角色
来源: 博阳精讯 作者: 博阳精讯联席总裁 王磊 2023-07-28 阅读数:894

承接以下前序文章,继续我们的角色揭秘之旅。

《揭秘角色 01 | “戏剧角色” 与 “流程角色”》

《揭秘角色 02 | 分清角色类别、角色、人员》

《揭秘角色 03 | 用RASCI进行流程优化(上)》

《揭秘角色 04 | 用RASCI进行流程优化(中)》

《揭秘角色 05 | 用RASCI进行流程优化(下)》

如上图所示,针对每一条<职能流程> 都应基于 RASCI 分类法设计一组流程角色。所以,流程角色是按组设计的,每一组 “流程角色” 对应一条 <职能流程>。

就 “戏剧角色” 而言,对于具体的一出戏,不是所有类型的角色都必须有的,极端情况下只有一个戏剧角色也是可能的,即所谓的 “独角戏”。

与 “戏剧角色” 类似,对于具体的一条 <职能流程>,不是 RASCI 这五种角色类型都必须有的,需要有多少类的角色与管理者设计的管理机制有关,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只有一个 “流程角色”。由于 “流程角色” 一定对应至少一个 “业务活动(流程步骤)”,所以一条 <职能流程> 中只有一个流程步骤也是可以的。

那么,一条 <职能流程> 中的 “流程角色” 是否会出现在另一条 <职能流程>中呢?即 “流程角色” 是否会跨职能流程出现呢?

会!不过,要理清楚跨职能流程的 “流程角色” 需要从端到端流程的视角来分析。

上图所示为某公司的 ,该公司员工如果电脑老旧了想更换一台新电脑,需通过以下 5 条职能流程构成的端到端流程来满足此需求。

1) 输出《IT 设备申请单》

2) 输出 《IT 设备安装验收单》

3) 输出 《IT 设备采购订单》

4) 输出《IT 设备入库单》

5)<物资出库流程> 输出《库存物资台帐》

上图所示是将 展开,有 3 个流程活动,即:

1)<提交 IT 设备需求申请表>对应的流程角色是,R类角色。

2)<审核IT 设备申请>对应的流程角色是,C 类角色。这一环节主要确认员工手上的电脑是否确实出现了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问题,那么升级或更换一下配件就可以继续使用,还是确实需要换台新电脑了。总之,这个环节是从IT 专业的角度进行检视并提出专业意见。

3)<审批IT 设备申请>对应的流程角色是,A 类角色。这个环节是决策置换电脑还是暂时不置换电脑。

上图所示是将 展开,有 2 个末级流程步骤,即:

1)<完成设备安装> 对应的流程角色是,R类角色。2)<验收 IT 设备> 对应的流程角色是,R 类角色。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到 这个 “流程角色” 出现在两条职能流程中了。

可以这样类比,一条 “职能流程” 是 “一幕戏” 或者 “一场戏”;而一条 “端到端流程” 则是完整的 “一部戏”。“一部戏” 极端情况下可以只有 “一幕” 或者 “一场”,但通常是多幕或多场。《雷雨》是一部四幕话剧,周朴园这个角色出现的所有四幕剧中。京剧《空城计》有六场,而诸葛亮这个角色在第一场至第四场中都出现。

同样,一个 “流程角色” 也可能在 “端到端流程” 的多个 “职能流程” 中出现。

那么,如何识别在 “端到端流程” 的不同 “职能流程” 中重复出现的 “流程角色” 呢?

基本原则是:不同职能流程中名称完全一样的 “流程角色” 就是相同的角色,在角色架构中应合并为同一个对象,即应构建一个 “流程角色” 要素,再分别引用到相关的职能流程中。

上述原则看似简单,但在实践时却很难操作。因为如下图所示,梳理和设计流程时通常是先梳理和设计右侧的职能流程,而 “流程角色” 是以 “职能流程” 为最小对象按 “组” 设计的,即一条 “职能流程” 相当于一场或者一幕戏,基于一条 “职能流程” 设计一组 “流程角色”。

对于一组 “流程角色” 中每一个角色的命名方法,虽有一定的规则,但基本上还是由流程设计者决定的。正如《雷雨》的男主角周朴园是由作者曹禺先生命名的,可以叫周朴园,但不是必须叫周朴园。总之,并没有一个设计规则可以确保不同设计者对不同职能流程中相同角色的命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如上图所示 中的 和 中,右侧蓝色箭头所示的两个角色虽然明显是同一个 “流程角色” ,但由于这两条职能流程是不同的流程管理员设计的,命名的名称就可能会不一致。

比如,本案例中在 中命名为,在中命名为 ,名称就并不完全一致,差了一个字。这就导致了用:“不同职能流程中名称完全一样的流程角色就是相同的角色,在角色架构中应合并为同一个对象” 这条原则来识别和合并角色会有很大的出入。

上述从 “职能流程” 到 “端到端流程” 分析角色的过程,相当于是先基于 “一场戏” 或者 “一幕戏” 设计角色,然后再识别哪几幕戏构成一部戏,然后再识别哪些角色是多次出现在几幕戏中的。这当然不是最顺的逻辑。最顺的逻辑自然是先构思一部戏中的所有角色,再将这些角色安排到每一场或者每一幕戏中。事实上,戏剧家通常都是按这样的顺序编写剧本的。

由于 “流程角色” 毕竟不完全等同于 “戏剧角色”,流程体系的构建通常是先 构建“职能流程” 再构建 “端到端流程”,所以不可能先基于 “端到端流程” 设计一组 “流程角色”,然后再安排到不同的 “职能流程” 中。 所以,在流程体系建设中就存在这样一个课题:如何识别不同职能流程中名称不同的 “流程角色” 事实上是同一个角色。而这个课题对于戏剧角色是不存的。

那么,如何识别呢?

  原 文 分 享
下一篇: 谈谈对 BPM 的理解
Copyright Reserved 2005-© | 沪ICP备11014532号-2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