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程序中,遇到交叉环节,难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遇到问责追责时,有时会因职责挂空挡、管理界面不清晰而无所适从。这是老企业管理运行中不时出现的问题。
然而,开发多年的华北油田采油四厂,在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今年,在生产经营不利的形势下,该厂通过开展提质增效工作,实现了成本费用有效控制。实践证明,打通管理“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解决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最终达到责、权、利的统一。
2015年,在采油四厂一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检查中,审核组发现固42井组油罐罐体超出围墙,存在隐患。追责时,却出现设计、采购、施工部门说不清的现象,如何打通管理的 “最后一公里”?
明晰职责,划清“楚河汉界”
为改变现状,自2015年以来采油四厂全面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工作。一方面简化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机关职能、项目运行管理等多部门交叉业务,重新梳理流程、界定职责,另一方面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新成立合作开发管理中心,撤销工程大队成立维修队,撤销作业大队试采队、测试大队所属中队。
通过对基层组织机构和岗位划分梳理后,审查组共发现13类47项业务活动存在职责或业务界定不清问题,经进一步补充、更新、调整,最终形成了《采油四厂业务活动及职责分工清单》。划清“责任田”,让所有工作都落实到具体个人。职责“不留死角”,从源头上杜绝了推诿扯皮的现象。
然而,对于生产单位来说,很多带有全局性的工作不是几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一岗双责、一人多责、全员履责,如此又必然导致职责的交叉,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职责交叉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员工间互助共事的桥梁。”采油四厂厂长于俊吉说。划清“责任田”的根本,是事事有人管,而不是一事一人管。在交叉职责上,可采取划分主要负责人、协助人员、监管人员等方式进行责任划分。
运行高效,助力“提速换挡”
泉44-21井停产超过48小时,厂长一个电话打到了负责人那里。
高效工作的背后,是这个厂推行“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结果。该平台以油田作业生产管理为主线,涵盖了油气井日常生产、工农协调、地面建设等动态信息,实现了各系统的资源共享,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掌握生产进度、发现问题、定措施拿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原来类似的问题,通常会在作业区和井站之间‘传递’一两天。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到了厂区也很难及时有下文。”生产运行科科长仵元忠说,“如今,今日事今日毕,效率空前提速。”
高效管控在这个厂无处不在。
精细电力管理,严格停电时间。该厂针对所辖290余公里配电线路和9座变电站的运行现状,自2015年起确立上下游电力线路维检修一体化、常态化的工作制度,即除抢险外,电力维护不再预定时间,不主动停电检修,充分利用水电厂等上级电源停电时间开展检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停电时间。去年,全厂线路累计停电同比减少582小时,各类停产井影响产量同比减少4596吨。
规范制度建设,加快工作进程。通过修订完善《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10余项规章制度,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规范管理提供重要依据。2015年以来,该厂完成招议标160项,签订合同469份,节约资金453万元,招标项目一次通过率,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常态考核, 推动“全员赶考”
10月份,地质所因全厂三季度欠产5.12%而扣发绩效工资的45%。一切用效益说话,只要不达标,考核就落地,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低油价形势下,用考核杠杆撬起效益箭头更为紧迫。年初,该厂制定实施《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厂长奖励基金暂行办法》等办法,形成覆盖全员、人人有指标、事事可追溯的考核责任体系,实现了评价结果与奖金考核、年终兑现的有机结合,让每位干部员工都明白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通过确保、力争、奋斗三个台阶“跳起来摘桃子”。
“一切都是标准说了算,指标达不到就扣分。谁来考核,标准都一样,谁都没必要争辩。”采油四厂企管法规科科长宋庆维这样评价。
严考核同样用于HSE管理。今年3月份,采油四厂全面开展“循环反违章”活动。活动设定数个管理单元,各管理单元的第一个违章人员为“兼职安全员”,负责在本单元内抓违章,直至发现第二个违章人员,每月在厂网页通报。截至10月底,已累计通报各类安全违章事件310起,曝光违章人员310名,起到了“红脸、出汗、治病”的效果。
这种“接龙式”的反违章,逐步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自我安全”到“全员安全”的转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明显增强。
现在,该厂现场操作标准低、生产管理缺陷问题大幅减少,员工也从不解变为现在的习惯养成,现场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