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家鼓励政策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国的企业纷纷实施管理变革,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迈进,并希望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法实现异地办公
相关管理和业务人员出差频繁,导致很多业务不能及时进行和完成,在客观上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可用性和使用效率;
原始计划、信息传递仍需手工完成
信息查询发布,招标投标评标,洽谈签约结算,物流配送交割等等全部手工作业,信息传递滞后,延长了采购和物料的领用时间,消耗很多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造成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很难掌握最新的产品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市场行情。
重复劳动,信息利用率低
采购合同、收料信息、发料信息等不能进行信息的同步共享和利用,造成各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完成业务处理,无效的和重复的劳动较多。
缺乏有效的综合统计、分析工具
企业的采购数据难以汇总分析,不利于预测和控制采购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由于采购系统缺乏管理和控制,因此难以进行前瞻性采购。
无法实现对采购业务实施全面动态监控
从采购计划的下达时间、到系统建项时间和最后公告时间、已完成和未完成的项目、采购方式等,整个采购过程不能清楚明确展示出来。造成人为因素难以排除,透明度不高,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流失。
无法对业务人员实行业绩考核与评估
没有合理的评估体系,对供应商的服务、价格、交货、质量等数据无法充分利用,不能与关键供应商之间达成更深层的合作关系,缺乏对主要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当供应商流失或变更时不能主动应变。采购中只注重谈判、比价、压价,缺乏从关注谈判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的意识,没有摆脱一味压价的模式,从而导致未能建立双赢机制。
供应商管理薄弱
原有采购系统只能完成基本业务处理,无法对索取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对采购部的效益和绩效不能进行有效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