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图解价值流、业务能力、流程的关系(上)》。
02—EBPM 对于价值流、业务能力、流程间关系的理解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 EBPM 方法论对于“价值流”、“业务能力”和“流程”三者关系的理解。
在上图所示的《EBPM企业架构元模型关系图》中勾勒出了这三者间的基本关系,即:“价值流” 和 “业务能力” 是承接 “商业模式” 的高阶要素,是对业务的高阶描述,是业务架构的概要设计。而 “流程” 是将二者落到可执行层面的要素,是业务架构的详细设计。
EBPM 方法论认为,流程运营体系是以端到端流程为主干的一组流程。所以,将 “流程” 这个要素打开,可以得到如上图所示的元模型关系图。
从高阶模型转化为执行模型时,“价值流”转化为“端到端流程”;“业务能力” 转化为 “职能流程”(也就是《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133页所说的使能流程)。
1)“价值流” 转化为 “端到端流程”
TOGAF对于认为:价值流是一组端到端的增值的业务活动,这组活动最终为客户、利益相关者或最终用户创造总体成果。
BIZBOK认为:价值流是为客户创造结果的端到端活动集合。
所以,价值流是必须有“端到端”的,说不出“端到端”是没有资格成为一条“价值流”的,原因很简单,不符合定义。
那么,“价值流” 的 “端到端” 与 “端到端流程” 的 “端到端” 是一回事吗?
当然是一回事!
“价值流” 和 “端到端流程” 的定义中都还有一个关键词:“客户”。“价值流” 和 “端到端流程” 都是满足 “客户” 需求的完整过程。我们只会问 “客户” 对组织有什么需求,不会问 “客户” 对组织的 “价值流” 有什么需求;对组织的 “端到端流程” 有什么不一样的需求。估计你这样去问客户,客户会直接懵了。所以,“价值流” 和 “端到端流程” 实现的 “需求” 是一样的。因此,描述实现同样 “需求” 的完整过程,不可能有两套 “端到端” 。
那么,都是描述实现 “需求” 的完整过程,为什么还需要 “价值流” 和 “端到端流程” 两类要素模型呢?
如上图所示,“价值流”是高阶模型,是概要设计;“端到端流程” 是执行模型,是详细设计,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2)“业务能力” 转化为 “职能流程”
业务能力只描述组织需要做什么事(what to do),但不描述怎么做 (how to do)。描述怎么做的是 “职能流程”,华为称之为 “使能流程”(见《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133页的描述)。
端到端流程是描述实现一个需求总共需要做几件事(一组职能流程);描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端到端流程图);描述每件事怎么做(职能流程图中的活动、任务等要素)。
如上图所示,“业务能力” 转化为 “职能流程” 可以通过《流程选择矩阵》这个工具。识别出来的 “职能流程” 应放入到《流程架构》,并归类到某一个流程组中。
3)“价值流”、“业务能力”、“流程” 三者间的关系
上图所示是 EBPM 方法论给出的三者间关系的逻辑总图。可以概括为:
“价值流”按场景拆解为“端到端流程”。
“业务能力”通过流程选择矩阵解析出“职能流程”,然后将识别出的“职能流程”放入流程架构的流程组中,形成独立的流程架构。
“业务能力”构成价值流阶段,形成高阶业务架构模型;“职能流程”构成“端到端流程”,形成执行层业务架构模型。
03—示例:博阳家居《订单交付 OTC(订单-回款)》价值流
上图所示是博阳家居《订单交付 OTC (订单-回款)》价值流模型,构建方法是 “高阶对高阶”,即从高阶业务能力架构中找到相应的能力项放入各价值流阶段中,构成《价值流-能力》高阶业务架构模型。
下一步,是基于“价值流”解析和识别“端到端流程”。
“价值流” 转为化 “端到端流程” 时,其 “端到端” 是一样的,但不是一条 “价值流” 对应一条 “端到端流程”,而是应基于场景进行细分,如上图所示的博阳家居示例中,针对《订单交付 OTC(订单-回款)》这条价值流,基于业务场景细分出四条端到端流程,分别是:
面向国内商用市场(订单-回款)E2E流程
面向国内消费市场(订单-回款)E2E流程
面向欧洲消费市场(订单-回款)E2E流程
面向北美消费市场(订单-回款)E2E流程
以上列出的仅是端到端流程的清单,接下来还需要构建完整的端到端流程模型。构建的方法是“执行对执行”,即从执行层的“流程架构”模型中找到相应的积木块(职能流程),然后基于 EPC(触发关系)的原则完成“端到端流程模型”的构建。这就是 EBPM 方法论中经典的“二维流程架构”的逻辑。
如上图所示,“价值流” 是高阶模型,是概要设计;而“端到端流程” 是可以运营的执行层模型,由同样属于执行层的模型 “职能流程” 构成。
上图是博阳家居《订单交付(订单-回款)》价值流相关的 “业务能力” 、“端到端流程”、“流程架构” 完整关系的示例,大家可以基于本文介绍的知识,细细品味一下。